SUMMERTIME
立
夏
每年5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45°时是立夏节气,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年)就已经确立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者,“大”也,是说春天出土的小苗都已经直立长大了。
在天文学上,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然而,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三候
SUMMER.TIME
一候蝼蝈鸣
感知到夏意的蝼蝈,按捺不住地奔走相告,在田间鸣叫。什么是蝼蝈?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法称蝼蝈是一种昆虫,又名蝼蛄,其鸣叫声是由翅膀互相摩擦而发出的;按东汉郑玄的解释,“蝼蝈”为蛙类,非蝼蛄。立夏鸣叫的据说是一种黑褐色的蛙。
二候蚯蚓出
蚯蚓深居地下,感受到的阴气比其他蛰虫更多,最晚结束冬眠,直到挑准好日子,这才懒洋洋、慢悠悠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三候王瓜生
虽言王瓜,但泛指藤蔓类植物。它标志着春生夏长,由花花草草,到枝枝蔓蔓,从初春时的绿痕,到初夏时的绿荫。
立夏习俗
SUMMER.TIME
头顶树荫,耳边蝉鸣,肩侧晚霞,轻着短袖,手捧西瓜,脚踩流光,迎面心动。在古代,迎接立夏的仪式隆重,是件大事。
迎夏仪式
传说,夏季归祝融管辖。每年此时,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祭祀祝融举行迎夏仪式。因祝融是火神,前去祭祀的人都要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祈求保佑一夏平安。
立夏秤人
立夏颇为有趣的还有秤人习俗。“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古人在这天轮流称体重,看秤人大声报数并添上吉祥话。比如秤老人,会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姑娘坐上去,便言“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减肥好时节。到立秋再秤,看经过苦夏瘦了多少。
▲漫画《立夏秤人》局部图朱慧卿作
立夏吃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zhù)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长期发热,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传说女娲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尝鲜
立夏一般都在农历三月末四月初,天地始交,万物繁茂,很多地方有“立夏尝鲜”之俗。立夏见三鲜,三鲜各立门户,苋菜、蚕豆、笋子为“地三鲜”,樱桃、枇杷、梅子为“树三鲜”,河豚、银鱼、鲥鱼为“水三鲜”。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
立夏养生
SUMMER.TIME
立夏养生宜养心,要好好提升心脏的心气,保护阳气。建议及时调整好起居方式和生活节奏,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夜卧早起,晨练午休,避免疲劳。保持心志安闲,注意戒躁戒怒。
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立夏过后,温度会逐渐攀升,人们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静养”消除烦躁不安
立夏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们极易心神不安,好发脾气。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
晚睡早起,避免贪凉
夏季到来了,天气逐渐炎热,早晚温差较大,要适当添衣。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立夏诗词
SUMMER.TIME
立夏,标志着天地万物由生到长的转折,此时,蛙声蝉鸣,草长莺飞,绿肥红瘦,云卷云舒,万物进入生长的旺季,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古时的诗人们对于立夏充满了热爱,写下了无数溢美之词。
《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
唐·元稹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立夏前一日登马氏山亭》
宋·朱翌
百忧不到酒三行,万事尽休棋一枰。
梅子未黄先着雨,樱桃欲熟正防莺。
忽惊夏向明朝立,便恐春从此地更。
数蝶飞来花寂寞,乱蛙鸣处水纵横。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本篇图文摘编自《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新华网、古诗文网、百度网、央视新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cx/1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