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桌子先生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01先说一个季羡林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季羡林先生,提到他,身上的头衔很多: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会八个国家语言,尤其精通吐火罗文,全世界会这个语言的只有几个人。可是,季羡林先生的日记比他本人还火。他在《清华园日记》写到:前两天下了点雨,天气好极了。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他在日记中的文字都很率性,还有这些:九月十一日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九月二十三日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十二月二十一日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三月十三日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嗯,这一些都是他年轻时候写的东西,很年轻气盛,也很有争议。他晚年把自己的日记出版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把这些东西做“适当删减”,但是老爷子直接拒绝了。他说: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不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名人也是人,年轻的时候难免也会有一些幼稚、粗犷的想法,为什么就一定要包装成完美的呢?他觉得自己不需要。所以,到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的日记还一直流传于网络。而我们这些后辈,也在这些日记里,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学者形象。没想到,这位学贯中西的老学者,也会骂脏话,也会粗鄙,还会在年轻的时候对女孩子有“非分之想”。这样,季老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更加活泼可爱起来。其实我们好好想一想,谁的人生又何尝是绝对纯正完美的呢?谁年轻的时候难免没有这样的想法呢?可是,那个时候的自己难道不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么?敢于去袒露真实的自己,敢于去接纳真正的自己,哪怕那个真实的自己不是完美的也坦然接受,这是内心强大的一种标志。02为什么我今天一开始要说季老的故事呢?那是因为,前两天的奥运会上,发生了一次颇具争议的事件。羽毛球女子双打比赛,中国选手陈清晨和贾一凡对阵韩国选手。因为疫情的原因,观众席上寥无几人。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下,选手们应该更好地专注比赛,打好这场球。可是,韩国选手的表现,却让人大为费解。她们几乎每打一个球都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发球的时候要吼叫,赢球的时候更是叫得人耳膜震碎。场地本就空,加上这响亮又刺耳的声音,说没有干扰,那是不可能的。第一局,中国队以19:21的成绩输掉了比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选手陈清晨和贾一凡,顶住了压力,沉着应对。紧接着,贾一凡一记扣杀,韩国选手没能接住。这一个球太漂亮了,让他们士气大振,陈清晨忍不住大喊了几声“我操!”将刚刚的憋屈之气,一股脑全部发泄出来。很快,两个人的士气上来了,越打越顺畅,最终将对手击败。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网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个奥运选手,而且还是一个女孩,竟然喊出如此“不堪、污秽”的词,实在是有伤体统,很多网友大呼接受不了。有人说:觉得在赛场上飙脏话很丢脸。还有人觉得:我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不能在全世界观众面前展示“粗俗”。甚至还有人直接说她“没素质”,“丢人”。很快,这个不大不小的插曲,就冲上了热搜。逼得选手本人都出来解释:“只是气势上的鼓励,但是发音不好让大家误会了。”说真的,看完陈清晨这个回应,我忍不住笑出声。是啊,谁说她骂脏话了?明明是在说英语“watchout”(小心)!一条“没关系的,我知道你喊的是watchout”的留言获得了25.6万的点赞。网友们纷纷在她的微博下加油鼓励。但说归说笑归笑,作为一名中国人,谁都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在以往的印象里,我们觉得奥运健儿们一定是谦卑的,客气的,甚至可以说是趋于圣洁完美的。可是陈清晨的这一声吼叫,让我们开始正视:原来奥运健儿们也会“飙脏话”。那么,这几个字,能上升到“没素质”“丢人”这个层面上来吗?我觉得大可不必。在金牌和荣誉背后,奥运健儿们其实也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脾气和个性。他们不够完美,他们不是一个零瑕疵的偶像,他们是一个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真实人。他们不是假大空的圣母形象,不是光辉到不受一点玷污的教父,他们是有压力有焦虑有情绪需要去处理的人。在被韩国选手打压、各种喊叫干扰的时候,喊一句“我艹”怎么了?在心中各种怒气和压力得不到释放的时候,喊一句脏话又怎么了?只要不去谩骂别人,只要不对别人造成伤害,她在那样的情况下喊多少句我都无比赞同。这是在落后对方的情况下,奋然发起反击,从情绪上给自己打气,进而将对方一鼓作气拿下。这是一种霸气,这是一种野心,这更是一种侵略性的气势,而运动员恰恰需要的是这样的霸气和不可一世,去对抗心中的情绪。年伦敦奥运会,林丹对阵佐佐木翔。在落后于日本选手的情况下,对方的又一记扣杀让林丹猝不及防,痛失一分。林丹忍不住破口大骂了一句:"妈了个X的,我X。"然后他迅速把对方斩于麾下,最终赢得比赛。年,23岁的张继科参加鹿特丹世乒赛,他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高歌,拿了冠军!此时的他,难掩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仰天长啸,怒撕球衣。年5月,羽毛球选手李俊慧和刘雨辰对战日本。比赛开始双方的比分就一直咬得很紧,选手们的精神压力也到了极限。重压之下,李俊慧忘情地吼出了一声“我去你X,草”,不仅让赛场上的气氛燃烧到了高潮,更是逆转了这种胶着的局面,赢得比赛。还有这一次,继陈清晨让全世界听到了“C语言”之后,奥运冠军石智勇也同样霸气。在举重男子73公斤级的比赛里,石智勇艰难举起了公斤,但被裁判判罚失败。重压之下,石智勇再一次登上举重台。第三次,他成功了!在巨大的喜悦之下,石智勇怒吼着庆祝,他双手指天,仰天大叫,对着镜头喊出了“我X”。在迂腐的人心中,或许他们是不好的,他们是“脏话连篇”的,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霸气,一种精神。我们的奥运健儿们,他们带着伤,带着病,带着压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在场上,他们从不惧怕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面对对手的围追堵截和各种压制,他们大喊一声,然后上前奋勇杀敌。不完美又怎样?不符合别人期待中圣洁的样子又怎样?去他妈的完美,让他们活出真实的自己。他们根本不需要成为别人期待中那个虚假的高大上形象,他们只是他自己。真实的,立体的,会紧张的,会害怕的,面对压力也会忍不住飙脏话的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的人生不仅不会黯淡,反而会绽放出更真实的精彩。04敢于去袒露真实的自己,这不仅仅是一种奥运精神,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腔调。我们中国的大部分人,都活得太压抑了,给自己画了无数个条条框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是不是符合别人的期待。于是,他们活在那条条条框框里,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最终他们都不敢冲破桎梏,不敢去活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悲哀,太可惜了!我们听过太多的声音,你要这样,或者那样,你就不该怎样。可是,我们有没有亲自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想怎么样?到底要经历多少事我们才明白:那一处处的不完美,才是真实的我,才组成了独一无二的我,如果我处处变成别人期望的完美,那么真正的我就“死”了。人这一生是如此的短暂。我们不需要成为那个完美的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成功了会怒吼,失败了会沮丧,生气时会发泄的有血有肉的人。最后,让我们为所有的中国运动员们加油!此去关山多歧路,在东京奥运的赛场上,每一分都来之不易,每一块奖牌,都浸透着血汗。愿我们,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斥责。-END-本文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新书《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现已温情上市!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1
我跟在母亲屁股后头上村顶西头的梅丫家,从我家到梅丫家是一条灰白的路,右边是绿里发黄的麦子,左边是灰绿色的芦苇,好闻的河风把芦苇和麦子都吹得不停地点头哈腰,芦苇丛中有鸟儿在歌唱,是一种像麻雀又比麻雀个头小的鸟,我们叫它芦柴儿。我捡起一块干硬的土块扔过去,一根芦苇被砸断垂下头,芦柴鸟儿又飞到另外的芦苇上去了。我快活得要死,远比后来我第一天去上学还高兴。
来的人真多,屋里、屋外的晒场到处是人。大人们三三两两地说笑,小孩儿屋前屋后乱窜,就和麦子上了村里晒场的情形一样。有人在哭,但我听不清楚。
梅丫见我来了,一蹦一跳地跑过来,笑盈盈地说:“泥巴,我奶奶死了。”
我说:“晓得,菜多吗?”
梅丫脸上有泪痕,但这不影响她那欢快的笑靥,她说:“多呢,有肉,块儿可大了,有鱼、鸡蛋,还有,还有……我说不上来,反正你吃不了。”
梅丫穿一身白衣服,头上戴一顶别着一条红布条的白帽子。她跑起来时,那红布条翻飞着动着,说话时又温顺地耷拉着。
我摇着母亲的手哀求道:“我没帽子,我还没戴过帽子呢。”这话被身后的爷爷奶奶听到了,爷爷脸上的肌肉抽动了几下嘴唇翕了翕但没吭气。奶奶侧过脸看了看母亲,那眼光就跟秋天的芦苇杆。母亲脸一沉怒瞪着我说:“瞎嚼蛆,掌你嘴。”说完,呼地抬起巴掌要掴。
奶奶拉住母亲举到半空的手,“你怎和小孩家计较?什么还都不懂呢。”
我趁机挣脱她的手溜进小孩儿堆里。大人们边吃边说笑,我们小孩儿一会上桌吃,一会儿要么在桌洞时钻来钻去,要么在外面躲猫猫相互追逐。后来,梅丫被她家大人拉去磕头,我看到梅丫奶奶躺在棺材盖上,双手埋在屁股下。她脸色白白的,像刚出笼的白馒头。她睡得真香啊,这么多人在吵,都弄不醒。
丧席吃了多长时间,我不知道,反正往家去时太阳都落西了。母亲问:“吃饱没?”
我搂着肚皮,说:“到明朝中午不吃都不饿。”
爷爷迈着四方步像只鸭子在灰白的小路上慢悠悠地走着,用鳖骨剔他那黄得跟玉粟似的牙,咧开的嘴角不住地流金灿灿的口水。奶奶的小脚像踩鼓点样,身后落下两排鸡蛋大的窝。
我说:“这丧席该从早到晚连吃三顿,最好从村西头挨排排吃。”
母亲说:“又瞎嚼蛆了。”
我说:“没,菜又多又好。”
我腮帮子沾满了红烧肉的酱色,嘴唇浸泡在肥油里,说到这儿,口水又禁不住流了下来。
母亲说:“说不好我们家也快办丧席了。”
我说:“好啊,什么时候哇?”
母亲没吭声,只是扣紧我的手,把我当成一头羊往家牵。
这时,西面天空已现出和梅丫帽上红布条一样的颜色。芦苇在晚霞的映照下,浑身上下红通
在如今思潮风起云涌,欲望横流,处处弥漫浮躁的文学
当下,关于散文的内在精神、创作理想以及写作手法等等的理论、观点和思潮多而杂,喧嚣得很,正处于无序的多声部状态。在看似百舸争浪、千帆竞秀的热闹表面下,是无法掩去的无力、苍白以及迷茫。许多人以话语寻求争论的快感,而作为散文家的王宗仁却凭借虔诚的脚步与心灵实践散文的精神,以自己的良心让写作直面存在——人的存在。青藏成了他肉身的家园,更是他精神的栖息地和创作取之不尽的富矿。他的散文创作一直扎根于青藏,坚持身体与心灵的同步在场,以独特的话语和方式阐释散文当有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他以个人的体验指涉人性的色彩、生命的质量、情感的质地和生存的处境,在具体和质朴中进行形而上的思索和诉求。因而,也就形成了他亲近感受生活、不断探求创作源泉的个性,更使他的散文有了卓尔不群的“特殊方式”和“内在力量”。他在蛮荒、悲凉得生命难以维持的地方,以个体生命的感觉和灵魂的声音,为我们展现了丰盈、让我们为之感动和膜拜的人性之美、灵魂之重及最为闪光温暖的生命,表现出极强的人文关怀。“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王宗仁以肉身和心灵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显示了文学进入生活的超强能力,在散文史上留下我们不敢漠视的足迹。这样的足迹,辉映着作家的人生之路和散文的创作之道。
一、亲近与远离:彰显写作的态度
散文,是个性化的诉求极强的产物。散文写作,是作家将对外部世界内化的过程,是作家表现和塑造自我形象的特殊形式,以话语外显作家的心灵世界、精神域场和人格品质。也可以说,散文是离作家心灵最近的创作行为。然而,一些作家要么隐藏或模糊主体身份,要么陷入无道德评判、消弭理性的“泛审美化”泥沼,使得散文或成为书斋内无生命、无主体意识的话语,或沦为个人情绪化、喜好性渲泄的平面无深度的文本。写作与体验,作家与生活,疏远了,陌生了。在很大层面上,消极性成为后现代时期的宠儿,心灵的“沙漠化”比比皆是。王宗仁则一贯以之地与现实生活保持亲密关系,进行“身入”和“心入”的情感感知,极度扩展个人体验的无限可能性。王宗仁的名字是和青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多层面的。他18岁从军进藏,入伍后,他在汽车团当驾驶员,每年都要开着大卡车,至少6-7次地翻越海拔米的唐古拉山。就这样他在青藏当了7年的汽车兵。这以后,他坚持每年自费进藏深入生活,累计达到上百次,到如今60多岁了,依然痴心不改。在当代作家中,像王宗仁这样从事创作的确在少数。有些人对王宗仁如此常返青藏之举颇为不解,他的回答是,难道回家还需要理由吗?解读“回家”这一动作性词语,我们不难发现,王宗仁一次又一次地去青藏,不是所谓的“行走”,也非一般性的体验生活,而是如游子回乡般的心灵对话。回到现实生活之中,回到蛰伏于心灵深处的隐地,这当是王宗仁之于散文创作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标向。
王宗仁在青藏生活过7年,这7年是他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对青藏的了解不仅仅是文化的地理的,风土人情的奇闻逸事的,更有对那片土地上人的感知和自己生命在成长中的感受。他一次又一次的重回,是对往日的溯望,也是营养心魂。青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在他血液里流动,凝结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军人而言,常把当兵的地方称之为“第二故乡”。这里的故乡,有对生命成长的依恋,也有文化层面的哺育。因而,如果说青藏是王宗仁生命的第二故乡,那么青藏就是他写作的心灵家园。
我们以故乡为创作的深度源泉时,只需要守望和心灵的返回,在情感体验和精神震荡中实行对心灵的重构,对心灵家园的重构。那么,按照一般的思维和创作实践,仅凭王宗仁在青藏的7年经历,就可以在书本上潜入回忆,找补外在的知识和人文精神,以创作的经验和实力,刺激创作的欲望,完成一篇又一篇作品。这样的作品虽非经典,但不失精品的质感。也就是说,王宗仁并非需要以一次又一次的重回青藏,经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代价。尤其是近年来,已逾60的王宗仁依然如游子回乡一样踏上青藏高原的土地,翻越海拔米的唐古拉山。几十年来,他对青藏高原的深情,对那里一草一木,那里普普通通的人们的深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cx/8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