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生态文明,
我区以深入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
以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
努力建设幸福宜居的生态江宁。
在乡村环境污染整治上,
街道也有许多创新亮点,
垃圾分类处理各有妙招!
生物降解
垃圾成肥料
净菜后的烂菜叶、倒掉的剩饭菜……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餐厨垃圾,在汤山街道湖山社区有个垃圾箱能将其变废为宝。
厨余垃圾倒入这个垃圾箱后,不仅可以“吃干榨尽、无残留”,竟然还可以变身有机肥料,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湖山社区广场上就有这样一个木箱,约家用洗衣机大小,盖着盖子闻不到什么异味。打开盖子,能闻到一股轻微的食物发酵气味,顺着厨余垃圾再往下翻,就是“吃”垃圾的主角——密密麻麻的红黑色蚯蚓。
“这个木箱叫蚯蚓厨余堆肥箱,把厨余垃圾放进去发酵,通过蚯蚓进食、消化、排放,会产出高价值的生物有机肥料。
”湖山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蚯蚓具有超强的“吃”污能力。这些软乎乎的小家伙,每天能吃掉等同于自身体重的厨余垃圾,同时排出富含微量元素的高效有机肥。
有一些厨余垃圾蚯蚓无法完全处理。为此,木箱里还放入了分解能力更强的菌群,通过微生物分解方式,增强厨余垃圾的消化能力。
汤山街道通过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置方式创新,不仅提高了厨余垃圾的就地利用率,更激发广大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让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自创公约
社区环境大变样
没有任何奖励措施,只是由社区自创的11条绿色环保公约,在实施近1年后,竟然让湖熟街道河北社区很多人都开始注重绿色、低碳生活,社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湖熟街道河北社区原来普遍存在杂物垃圾乱堆乱放等环境问题,通过社区志愿者走访了解,由于长期生活习惯等因素很多居民,对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还不够。
从去年4月开始,社区和环保志愿者们,一起讨论制定出公约,内容以倡导绿色、低碳为主,让居民自觉遵守。从该公约上看到,公约共分为11条,内容涵盖节水、节电、节约用纸、不制造噪音、选购绿色食品、少用一次性制品和塑料制品、不吃野生动物制品、垃圾分类投放、低碳出行等,并倡导居民积极参与绿色环保社区活动。
在“绿色环保公约”出来后,村民从志愿者那里学会了垃圾分类。以前各家都是一个垃圾桶,一天装满一袋,往村里的垃圾桶回收点一扔。社区实行垃圾分类后,每次扔垃圾村民都下意识地分好类再扔到不同的垃圾桶里。
垃圾变废宝,
分类兑换“奖品”
周村社区世凹桃源是江宁最早打造的乡村景点之一,游客日渐增多、农家乐日益红火,在适应村民生活改变、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村里的生态环境,街道及社区从生活垃圾“破题”解决。
去年6月份,谷里街道在世凹桃源试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主要采用生活垃圾“两次四分法”,农户只需将生活垃圾分为干、湿两类,干垃圾会由保洁员再次细分为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在农家乐康宁土菜馆的后厨外,古色古香的木栅栏里摆放着蓝色和绿色两只垃圾桶,墙上还粘贴着“周村社区农村垃圾分类收运流程图”。
周村社区将再次分拣后的干垃圾外运分类处理,而统一回收的厨余垃圾将就地“变废为宝”。社区与本地环保企业标优美合作,在村里建设了日处理能力达公斤的餐厨垃圾处理点,通过生物发酵处理技术将厨余垃圾加工成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初期,考虑到村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知晓度不高,社区还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每天由考评组对每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公示。去年11月起,各家积分可按比率换成兑换券,直接在村里的超市消费,以此提升积极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垃圾分类有必要,
那么……
垃圾到底该怎么分类呢?
人民日报整理的这份垃圾分类指南告诉你!来源:无线江宁、南京发布
江宁发布编辑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jg/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