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蚯蚓 > 蚯蚓的繁衍 > 正文 > 正文

王作剩丨论21世纪韩国电影儿童叙事下的情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4 22:34:00
论1世纪韩国电影儿童叙事下的情感结构王作剩何春耕(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大学新传影视学院)

AbouttheAuthor

作者简介

王作剩,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领域:影视文化传播。

摘要:进入1世纪以来,儿童叙事显然已经成为韩国电影别具一格的创作特征,其大致可以分为儿童患病、儿童受侵与儿童缺爱三种较为固定而常见的具体叙事形态,而这也恰恰呼应了雷蒙·威廉斯所提出的情感结构理论。韩国电影创作者正是通过对儿童的影像叙事,来表达当前韩国人对儿童的重视、对施害者的谴责、对不称职父母的批评,以及对真情之爱的深切呼唤,而韩国观众也正是通过对儿童叙事电影的观看,来凝视镜中之儿童,观照镜外之现实,释放自身之情绪,舔舐民族之伤痛。可见,儿童叙事已成为进入1世纪以来韩国重要的文化特征,凝结着韩民族的恨情结。

关键词:韩国电影;儿童叙事;情感结构;“恨”情结

作者简介:王作剩,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领域:影视文化传播。何春耕,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影视文化传播。

基金:吉首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纪韩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19SKB07)的阶段性成果

继年韩国导演李沧东凭《燃烧》以场刊第一名的成绩惊艳戛纳电影节后,年奉俊昊再次以《寄生虫》受到瞩目,在竞争相当激烈的第7届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韩国电影史上首座金棕榈。回顾奉俊昊与李沧东的电影作品,会发现一件类似而有趣的事情——两位导演都喜欢在其作品1中嵌入儿童,让儿童参与到电影叙事中。其实,纵观1世纪以来的韩国电影史,这种现象不是仅出现在某个导演或者某部作品上,而是具有一种普遍性,即儿童经常出现在电影作品中。笔者认为,这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儿童叙事已成为一种情结与迷思,投射了当今韩国人独特的民族情感,形成了一道展现韩国人情思的文化景观。

//一儿童叙事与情感结构//

儿童在世界,特别是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里向来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集柔弱与刚强、单纯与自私、负担与希望、独立与依赖等于一身;既是“弱势群体”,又是“家中小皇帝”;既是喜欢捣乱的“淘气鬼”,又是懂事的“小棉袄”;既是“家庭的负担”,又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也正是这种丰富性,才引起了电影创作者的重视,中国便拍出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一》等佳作,日本也诞生了《我两岁》《菊次郎的夏天》等经典作品。

相较于中日电影的儿童叙事,韩国电影既有相似处也有明显不同。韩国拍出了《爱,回家》《人狗奇缘》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jg/591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蚯蚓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