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蚯蚓 > 蚯蚓的种类 > 正文 > 正文

清镇市卫城镇小蚯蚓引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25 10:55:05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
一排排轻微隆起的土堆,轻轻一翻,便可发现许多小蚯蚓环抱成团,由牛粪组成的“养料”间还附着一颗颗类似“小珍珠”的卵……这是清镇市卫城镇东门村的致富“法宝”——“蚯蚓养殖”。“蚯蚓别称‘地龙’,又被叫做泥土里的‘软黄金’,它不仅能有效帮助农田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食品工业废料等有机废弃物消化分解,它的粪便更可以当作优质的绿色有机肥料。”正在一旁指导工人进行蚯蚓打包出货的东门村村干部田培贤热情地向前来咨询合作的村民介绍说。年,东门村“两委”听闻返乡新乡贤“胡龙哥”有意发展前景广阔的蚯蚓养殖,在经过几轮商讨后,几位村干部决定带头成立合作社发展蚯蚓养殖产业。然而,蚯蚓养殖这个“新鲜事物“在本地并没有可借鉴的先例,要想发展蚯蚓养殖,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为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学习先进的蚯蚓养殖技术,东门村“两委”多次联同“胡龙哥”到开阳、息烽等地进行了2个多月的考察学习,在结合村情实际的基础上,村“两委”将符合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理念的蚯蚓养殖项目作为东门村年重点发展产业。今年3月,“东门村恒运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揭牌成立,该合作社是由村“两委”、党员、组长和村民利用资金、土地等资源入股,其中还特别吸纳了困难群众68人。合作社成立后,在村“两委”的协调下,累计流转了周边闲置土地亩专门用于蚯蚓养殖,每年按照每亩元固定支付给涉及的村民土地“租金”。同时,还积极鼓励村民入股合作社,最大程度带动村民一起发展,共同致富。自“地龙养殖基地”成立后,现已培养出6名优秀的养殖能手,每月收产日,稳定就近吸纳12位村民在基地务工,让部分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并取得可观的收入。“我们始终坚持‘输血不如造血’的理念,采取‘合作社+公司+养殖户’模式,引导基地向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以每斤8元的保底价回收蚯蚓,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村民通过蚯蚓养殖增收,多渠道拓宽村民的增收门路,加快实现强村富民的美好愿景。”东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杨顺贵介绍,目前,基地已建成蚯蚓棚养殖有5个,投产规模30亩,剩余的养殖大棚预计明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我们现在平均每亩地每个月能产鲜苗约斤,每月经营性收入有12万元左右,每月可处理牲畜粪便5.5吨、产出有机肥3吨,目前蚯蚓市场供不应求,上门找我们供货的药厂都有好几个,按照计划明年年初就能全部回本。”谈到养殖前景,田培贤充满信心地说。据了解,目前已有省内省外多家药厂、鱼塘、鳗鱼养殖场通过抖音平台的宣传联系到该合作社,并与该合作社达成了定期蚯蚓供货协议,同时合作社还与本村及清镇市内两家农业公司签订了有机肥供货合同,联合开展直采直供、订单配送、社区团购等,产品影响力越来越广,市场范围也逐渐扩大。近年来,卫城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抓产业振兴,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各村党支部积极探索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同时,聚焦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型产业,着力发展强村富民产业项目,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头活水,也让乡贤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利用村域资源禀赋,在推进蚯蚓养殖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村牛粪等废弃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在‘小切口’上做出大文章,以‘小蚯蚓’撬动大产业,开辟出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杨顺贵说。来源:清镇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王忠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td/13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蚯蚓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