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时间:19:10-20:10
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
昨天的《决胜小康看江淮》,我们带您认识了五河县的退伍军人沈先宝,他退伍回乡后,搞起了蚯蚓养殖,想通过小小的蚯蚓,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却让他赔光了家底。那么,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养殖蚯蚓的窍门,并通过养殖蚯蚓年入百万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今年38岁的沈先宝,是五河县城关镇人。年,当了16年兵的沈先宝,从部队退役后,他却放弃了安置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养殖业,原因是他在小小的蚯蚓身上嗅到了一丝商机。
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任何蚯蚓养殖经验的沈先宝,还是把这件事情想的过于简单,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不但赔光了50多万的退伍安置费,还被别人贴上了“败家子”标签。
好在,当所有人都在指责沈先宝时,妻子孙荣敏一直坚定地站在他这边,这也让沈先宝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
连续的亏损,不仅赔掉了沈先宝所有的积蓄,也磨去了他身上的锐气。之后,他把幸存的蚯蚓,重新收集到一起,开始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摸索蚯蚓养殖技术,再也不敢冒进一步。
为了节约成本,夫妻俩不敢再雇工人,白天他们在大棚里给蚯蚓喂食、扒蚯蚓粪,晚上就挤在一个十来个平方的简易房里给蚯蚓打包装,常常一忙就到深夜。
扛着这份压力,夫妻俩夜以继日的在基地里忙碌着,当年6月份,第一批成年蚯蚓顺利上市,并且很快打开了市场。
随着第一批蚯蚓的盈利,第二批蚯蚓也长势喜人,但就在第二批蚯蚓上市时,沈先宝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要么别搞,要搞就搞大”,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沈先宝,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同时采用大棚养殖方法来培育蚯蚓。可是,一年半的创业路,已经让他赔光了家底,哪里还有钱投资扩建基地呢?
年8月,夫妻俩瞒着家里人,偷偷变卖了名下的一套商品房。之后的两个多月里,他们拿着这40万的卖房款,建设了10个蚯蚓养殖大棚,准备大干一场。
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需要不断调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为了掌握这一关键技术,沈先宝给每个大棚都配备了温度计和湿度计,接下来的一周时间,他一头扎进了大棚里,开始不眠不休的观察蚯蚓的习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沈先宝终于找到了大棚养殖的诀窍,蚯蚓的成活率、繁殖率都有了大幅提升。年初,首批上市的蚯蚓有1万多斤,并且很快就被周边的渔具店抢购一空。正当沈先宝觉得这次终于扬眉吐气时,客户的一个电话,让他入坠冰窟。
这通电话,可以说让事业刚有起色的沈先宝大吃一惊,这通电话到底说了什么,会让沈先宝如此惊慌呢?刚刚开头的蚯蚓养殖事业,难道会因此夭折吗?
随后的几天里,要求退货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一万斤的蚯蚓非但没有挣钱,还赔进去了好几万。
为了维护客户关系,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沈先宝回绝了所有的订货请求。年一整年,他只专注于做一件事,就是如何提升蚯蚓活力。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沈先宝发现,原来问题出在了蚯蚓饵料的配比上。
年3月,感觉时机成熟的沈先宝,开始主动出击,对外推销自己的产品。
沈先宝养殖的蚯蚓个头大、活力强,经过渔具店老板们的口口相传,沈先宝的蚯蚓不仅在安徽地区打开了销路,还远销江浙沪。
销售走上正轨后,沈先宝又把盈利的60万全部投入到基地里,将基地的规模扩大到了多亩,大棚20个。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沈先宝的供货量与日俱增,效益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采访中,沈先宝告诉记者,除了蚯蚓以外,它的基地里还有一样“宝贝”,在市场上十分抢手,每年也能给他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目前,沈先宝的基地规模已经有多亩,吸纳了周边近30人就业,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对于未来,沈先宝还有更进一步的打算。
近四年的摸索,沈先宝用实际行动将贴在他身上的“胡搞”“败家子”标签,一一撕掉,不但把之前赔掉的成本一一收回,还实现了年入百万的目标,这小小的蚯蚓,真正创造出了大大的效益。
来源:AHTV法治时空
往期推荐官宣!合肥新增50处上牌点!还有一则重要视频…
小朋友遇消防员出警秒变迷弟,网友:这才是该追的人!
脱贫路上的女强人,好样的!
安徽第一
融媒体法治节目
如果您需要帮忙,给我们提供线索
欢迎拨打栏目热线
-
媒体合作请联系
Bubble--Kwok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