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2月17日电(记者汪军、吴思)郎兴英过年也没闲着,她一边忙着在养殖基地抓蚯蚓,一边又谋划年后扩大规模的事。在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川岩村,今年47岁的郎兴英是个“犟人”。不过,大家都说她犟得有理,肉牛和蚯蚓两大产业如今是越做越有奔头,每年还带动不少缺技术的村民就业。郎兴英在查看蚯蚓长势(年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汪军摄“等过了年还要找5亩地养蚯蚓,目前将近40头肉牛的规模要稳住,争取再带动两三个人就业,牛年再牛一点!”郎兴英哈哈一笑,很有信心。武陵山深处的德江县,过去是贫困县。川岩村在大山深处,也曾条件艰苦。过去,为了耕种田地,几乎家家户户养牛。郎兴英以前在农村生活,出门随处都能看到牛粪。有一次,她突然发现牛粪里面钻出了蚯蚓,通过手机搜索网上的信息,再咨询一些朋友,才发现原来牛粪是蚯蚓最喜爱的一种食品。年,通过多方了解,郎兴英瞄准了蚯蚓养殖市场。为了掌握养殖技术,她花了几万元到湖南常德学习。她说,把基本的技术学成之后,当场就从湖南引进蚯蚓种苗,回到老家后闷头在山里开始养殖。起初,有人劝她不要“瞎整”,蚯蚓在农村到处都是,要是能赚钱,岂不是家家户户都可以发财?但郎兴英就是“犟”,在她看来,养殖蚯蚓既“消化”了牛粪,又可以发展一种新的农业产业,怎么就是“瞎整”呢?刚开始,郎兴英养殖蚯蚓的牛粪全靠出门到处捡。年,她出门捡了一车牛粪往家里赶,结果不小心出了事故,牛粪洒了一地,被人笑话不说,自己还得用铲子一点一点拾起来。这次翻车后,她下定决心养牛。但是,家里无论如何不同意。没有草场、不懂市场……反对的理由,摆在面前一大堆。“我又犟了一回,养牛的事搞成功了。”她说。有了肉牛就有了牛粪,蚯蚓的饲料便是就地取材。如今,郎兴英有5亩蚯蚓,大约30天可以出售一茬,一年下来有二三十万元收入。蚯蚓可用做钓鱼的饵料,目前市场供不应求。不仅如此,蚯蚓的排泄物本身也是一种肥料,可以卖给果园、茶园。年,郎兴英基地里由蚯蚓产生的有机肥已经卖了七八十吨,每吨可以卖到元。村民在郎兴英的养殖基地抓取蚯蚓(年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吴思摄郎兴英这套“肉牛—牛粪—蚯蚓—有机肥”的循环农业模式,吸引了不少肉牛养殖大户加盟,这一“牛算盘”在当地越打越响。目前,村里有7位村民在她的基地务工。57岁的村民梁祖成身体残疾,家里有两口人,过去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这几年,他帮助郎兴英割牛草、捡牛粪,每天工资80元,收入比种玉米强得多。煎茶镇畜牧站负责人鲁国权说,肉牛、蚯蚓、肥料,过去这些在农村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东西,现在被郎兴英“捆”在一个产业链条上,农村粪污的问题和产业增收的问题一下都解决了。徐天磊年大学毕业后,成了郎兴英的徒弟。家里人希望他到城里择业,但他和师傅一样有点“犟”,执着地想要在循环农业方面干出点名堂。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xn/1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