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1.放弃偏见,接纳主角,把共读的心态放轻松。
2.用第一人称来讲述当事人—蚯蚓的日记,深入到角色里。
3.体会日记的形式,可以在共读的过程中进行亲子讨论。
4.换个角度看生活,和孩子一起以蚯蚓的视角来观察、描述世界。
5.共读时体会主角蚯蚓和其他蚯蚓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样赋予它独特的个性的。
6.注意漫不经心,自然融入的科普知识。
7.和孩子一起寻找好玩到爆的细节。
8.环衬里也藏着有趣的信息,一定不要错过环衬。
9.延伸阅读同作者《苍蝇的日记》《蜘蛛的日记》图画书,打开想象,和孩子试着找一种生物,走进它们的世界,编一个新故事。
绘本精读
一、放弃偏见,接纳主角,把共读的心态放轻松。
——有些家长和孩子对滑溜溜、没有腿、长长的生物感觉很排斥,这本《蚯蚓的日记》的主角是蚯蚓,画风又很写实,拿到手里实在爱不起来,不愿往下读。
——其实,这本《蚯蚓的日记》是一本文字和图画完美结合,兼具科普与幽默的图画书。作者特意选取了动物链中“颜值”极低的蚯蚓做主角,讲述蚯蚓世界观。
——只要我们放下对主角的偏见,带着接纳、平和的心来共读。可以保证,当真正读起来后,我们一定会沉浸在无处不在的乐趣里,理解万物平等,甚至还会觉得这个贪吃、喜欢恶作剧的小蚯蚓机智有趣,像所有可爱、顽皮的孩子一样。
(《蚯蚓的日记》这本图画书的重点不是蚯蚓,而是蚯蚓的日记。这条带着红帽子,用尾巴卷着铅笔,坐着瓶盖,在蘑菇上写日记的小蚯蚓,除了不用洗澡,饿极了会吃自己的作业,也不能养狗狗之外,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他也和和爸爸妈妈、姐姐生活在一起,他每天都去学校,也要做作业,他的好朋友是蜘蛛,虽然他们也会吵架,但很快就会和好……)
二、用第一人称来讲述当事人—蚯蚓的日记,深入到角色里。
——《蚯蚓的日记》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孩子的日记。它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行文,内容丰富极了。涉及到了和朋友相处、学习、手工、游戏、家庭教育、生存危机,甚至还包含了“蚯蚓的理想。”等蚯蚓生活的方方面面。
——共读时,不要只讲述这只蚯蚓怎样,深入到角色中,用第一人称为孩子讲述。把自己和孩子代入到蚯蚓生活的世界里,体验蚯蚓的精彩生活。
(日记第一篇,是妈妈说永远要记住的事:1.地球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2.我们钻地道的同时,也同时帮忙照顾了地球;绝对不要再爸爸吃报纸的时候烦他。前两件事的确是件伟大的事,第三件事就到了爸爸身上,大小配合,令人捧腹,不过不打扰爸爸也的确是件“大事”呀!)
(吃纸是蚯蚓家族特有的乐趣啊!不仅爸爸专注吃报纸,连“我”都喜欢吃作业纸,也因为这个,被老师罚写了十次保证,可还是忍不住把这张保证书也吃了。)
——这样的生活用第一人称共读,才能更加体现出它的乐趣,也更能深入蚯蚓的世界里。
三、体会日记的形式,可以在共读的过程中进行亲子讨论。
——这本《蚯蚓的日记》采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小蚯蚓的观察和思考,生活的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
——这些记录是按照日期进行而相对独立的,所以,我们不用太着急很快把这本书读完。完全可以在共读过程中,和孩子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寻找趣味点、幽默点和共鸣点。
(比如,4月4日和下页4月10日虽然都是说蚯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但是内容并不相关。我们并不用急于读完一页,马上接着下一页。完全可以一起共同探讨画面和文字细节,以及带来的问题、趣味感、共鸣点等。)
四、换个角度看生活,和孩子一起以蚯蚓的视角来观察、描述世界。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可蚯蚓眼中的世界却不一定是这样的。
——和孩子一起化身蚯蚓,换个角度,来观察、描述周围的世界,会发现不一样的信息。
(对蚯蚓来说,孩子跳房子真是太危险了!而在孩子的角度,是一件异常欢乐的事;在孩子们眼中,突然出现在游戏场地的小蚯蚓却是太恐怖了!而在蚯蚓的视角,这只是他的一个小恶作剧而已。吓跑一些“庞然大物”,真是一件很得意的事啊!)
(在人类的世界,小孩热衷跳房子游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在蚯蚓的世界就不一样了,他们也会像小孩一样把现实加工成恶梦。比如这幅画面里,蚯蚓梦到被跳房子的、巨大的、恐怖的鸟袭击。)
五、共读时体会主角蚯蚓和其他蚯蚓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样赋予它独特的个性的。
——所有蚯蚓的长相都差不多,怎么才能知道它就是我们的主角蚯蚓呢?作者特意为它设计了一个标志——总是戴着一顶显眼的小红帽。无论在哪儿,无论干嘛,这顶小红帽都伴随他左右,即使睡觉也不例外。
——再深入了解,我们不难发现,主角蚯蚓的语言风格和行为习惯和其他蚯蚓都不一样。
——在共读过程中,不妨引导孩子注意观察主角蚯蚓和其他蚯蚓的不同点,体会主角蚯蚓的独特个性,这对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表达力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帮助。
(标志——时刻不离身的小红帽)
(语言风格——蚯蚓的日记里,语言特别有画面感,每件事不仅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连动作和心理活动等都刻画很形象。)
(行为不同——和小朋友一样的是,和朋友吵架之后,很快就主动和解。不一样的是,即使和解,也要证明真相,让自己内心真正释然。“他说我没有脚才算酷”“谁说一定要有脚呢?”)
六、注意漫不经心,自然融入的科普知识。
——《蚯蚓的日记》里隐藏着很多有关蚯蚓的科普知识。但是都是漫不经心,自然融入的。知识因为有用才有用,朵琳·克罗宁更愿意把科普知识融进生活,化教育于无痕之中。
——和孩子尝试多元思考,体会生活中的科普。运用观察、猜测、讨论等方法阅读绘本,大胆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表面在讲蚯蚓参加学校的舞会,左摇右摆,转圈跳舞,实际幽默风趣地暗含蚯蚓的身体只能这样运动的科普知识。)
七、和孩子一起寻找好玩到爆的细节。
——这本书里处处布满了好玩,值得细细品味和学习的细节。
(“爷爷说礼貌很重要,于是今天我对遇到的第一只蚂蚁说早安,队伍里还有只蚂蚁,我在那站了一整天”孩子的单纯、执着,对大人教育的刻板理解,让人不禁捧腹。)
(有爱的家庭欢乐多,小蚯蚓把美劳课制作的通心粉项链带回家,被全家人当晚餐吃掉。无论孩子做的怎样,只要用心努力了,在大人眼里就都是完美,值得赞赏的。)
(小蚯蚓拖着泥巴进屋不会被骂,也不必洗澡,还被妈妈疼爱地说“我的脏宝贝”;可嘲笑爱美的姐姐“怎么照脸都跟屁股长一个样”时,这可就不一样了!)
(没有脚真是一件伤心的事,可蚯蚓却乐观、勇敢地去面对了。)
(做一只卓越的蚯蚓需要做很多功课。常见课程为:《堆肥》《土壤的演变》《骑士爬行者》《我的排便日记》《钻土史》。《钻土史》应该是蚯蚓史上的著名事件系统汇编吧?看着这里,有没有想到它们缺一本总结蚯蚓史上的各种经验的《资治通鉴》呢?)
(无处不在的科普知识——蚯蚓没有牙,身体光滑,不会粘泥土,尾巴很灵活,所以就用尾巴卷着铅笔写字、看书呀!)
——蚯蚓是没手没脚的,他的凳子和桌子是什么样的?用餐的时候,他使用什么餐具?睡觉的时候,他的帽子会挂在哪里?如果他被蜜蜂螫了,会怎么样?再细节一点,除了明显的“立顿茶叶”,还有蚯蚓坐着写作业,写着“cola”字样的瓶盖……这些用心的小细节,和孩子一起找一找,体会发现的惊喜和乐趣。
八、环衬里也藏着有趣的信息,一定不要错过环衬。
——环衬里藏有很多信息。有些图画书的环衬是装饰性的,有颜色和与内文相关、不相关的装饰图案。而这本《蚯蚓的日记》不同。
——当我们把这本《蚯蚓的日记》内文全部翻完的时候,其实只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因为这本书的前环衬和后环衬也藏着丰富的日记信息。比如成绩单,比如“堆肥岛之旅”,比如“爸爸妈妈结婚纪念日——恶心!”……
——这些内容只是点到为止,留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会儿我们就可以放肆地和孩子一起打开脑洞,去想象了。
(“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恶心!”孩子的心理就这么微妙、生动;“功课那么多。”看蚯蚓如何拉功课回家,看那些功课的书名;“05月15日和05月16日两篇日记”玩味蚯蚓如何沮丧、耿耿于怀、恶作剧、心理平衡。“我最爱的一坨泥土。”一个小男生的情怀表达得多么贴切。“第一天上学”的孩子们,有哭的,有笑的,有茫然不知所措的……)
九、延伸阅读同作者的同系列《苍蝇的日记》《蜘蛛的日记》图画书。和孩子一起打开想象,试着找一种生物,走进它们的世界,编一个新故事。
——朵琳·克罗宁同样系列的书还有一本《苍蝇的日记》,以苍蝇和蜘蛛为主角,风趣、幽默、内涵地写出了苍蝇、蜘蛛眼中和生活的世界,在这里,小蚯蚓还会时不时出现客串一下哦!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延伸阅读下。
——体验不同角度看待世界,家长可以和孩子尝试打开想象,也挑选一种生物,走进它们的世界,编一个新的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古利和古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