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蚯蚓 > 蚯蚓的习性 > 正文 > 正文

小香鸡在怎样如画的环境中生活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6 17:45:45
白癜疯 http://health.yealer.com/bdf/

榕江小香鸡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一篇最近的新闻报道

向你我展示了这儿如画般的风景

一到加宜,让人震撼!

除了绝美的梯田风光、扎实的产业基础,

还有乡亲们精气神的巨大转变。

04.02

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

4月2日,记者从凯里直奔藏在茫茫月亮山腹地的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弯路一道又一道,从密密的山林,到逐渐出现的梯田,到后面的葡萄架、蔬菜大棚,加宜村以一种别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村子散落在巨大的山体上,青瓦黄木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的梯田,在春阳的照射下,反射出令人着迷的色彩——这是黔东南苗寨特有的建筑物风情。

加宜村辖6个自然寨,14个村民小组,共户人,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年,加宜村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年9月,现行标准下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行走在村子干净整洁的水泥小道上,各家各户楼前还保留着小小的谷仓。村民蒙老啊和婆婆在门口的菜地一边除草,一边唠家常。

看到记者的到来,蒙大姐放下手里的活儿,用干净的手拍一拍身上的泥巴,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坐一坐。

“我们现在都搬到楼下做饭了,楼上是我们住的房间,又宽又亮,这边是冲凉房,这里还有冲水的厕所,我们村有现在的面貌都是孙书记他们的功劳……”蒙大姐开心地分享着家里的新变化。

她所提到的孙书记,是榕江县委组织部派驻到加宜村任第一书记的孙健。

“当时寨上的粪水几乎排放在外面,散发出臭味,有些路段找不到落脚之处。”回忆刚到村里时看到的情景,孙健说,为了改善群众宜居环境,我们和群众一道把牲畜迁移到远离房屋居住区的地方安置,清理粪便、房屋改造……

通过开展卫生评比、给予物质奖励的方式,逐步给能够保持良好习惯的先进农户,安炉灶、装烟囱、开窗户、改格局。以前苗族人家不开窗的陋习改了,楼上的火塘都搬到了楼脚,房屋火灾风险隐患大大降低。

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现代文明新生活全部取代了。

同时,村子里硬化了路面,安装太阳能路灯盏,完成了老寨风雨长廊、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

“加宜葛根粉,这是咱们村自己的特产吗?”

“是的,您说对了,这产品是我们村的……”

当天下午,在加宜村一间农特产品体验馆,负责人莫玉来正忙着向游客介绍产品。

莫玉来之前一直在外面务工,去年他听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于是返回家乡发展,成为新生代致富带头人。

“村里开办农产品体验馆,就是为了帮乡亲们把土特产卖出去,我们通过线上线下促销,效果很好。”莫玉来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把手工绣品等产品放到体验馆来参加代销。

记者来到加宜村扶贫车间,有几十筒加工成酸笋的大罐整齐排列,成袋的鲜笋已经由烘干机直接做成了笋干,还有一小袋一小袋的中药材黄精。

村民们说,要不是开发乡村旅游,开办体验馆,这些笋子和黄精估计继续藏在深山中。

加宜村99%为山地,最高海拔达米,有原始森林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成林南竹余亩,是这个苗族村寨百姓们的天然宝藏。

“只有每年都去挖掉一些南竹笋,整个竹林才会不断茂盛生长。以前,这满山的南竹笋是无人问津,我们通过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现在竹笋成了市场上热销的紧俏货。”村支书罗康勇乐呵呵地说。

目前,“美加宜”品牌的春笋主要分为鲜笋、酸笋、干笋和榕江县葛根系列产品,通过线上与线下同步销售,共实现销售额23万元。

去年3月,加宜村成立“榕江美加宜农特产品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公司运营管理+贫困户”的模式,实现农民变工人、闲人变忙人、家庭变车间、农产品变商品的“四个转变”,村集体经济从28万元积累到近百万元,全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

夕阳西下,记者来到具有苗寨风格的“月亮山居”民宿区,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村民背着草垛牧牛而归,鸡鸭成群漫步田间……好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油画!

近年来,村里引进的企业向村民租用了11栋民房,改造成精品民宿,供游客食宿、体验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这一举措正给加宜旅游带来了商机,每个周末,都有珠三角的游客坐高铁来,高峰时期都是爆满。

民宿员工徐先美深有感触:“我把我家的老房子给了老板改造成民宿,现我又到民宿上班,每个月工资多元钱,在这里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感觉我们家经济生活方面都比以前好很多。”

“加宜村有种植红米的习惯,对面那一大片梯田,是今年的红米产业项目,秋天时候的梯田便是金灿灿,非常漂亮,游客可以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收割稻谷后,把红米卖出去,老百姓就得到更大的红利。”民航贵州监管局派驻加宜村的驻村干部胡永刚介绍说。

去年,村里新增葛根、竹笋、小香鸡、鱼苗培育、金钩藤、民宿旅游等产业,户均分红增收元以上。

在这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已呈现在人们眼前。

来源:黔东南微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xn/8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蚯蚓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