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最推崇的人是紫阳真人,不光让他从宋朝穿越到唐朝,还大肆引用了人家的诗词。
熟悉《西游记》的读者都知道,在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有位大罗天上的紫云仙下凡为朱紫国王后解魇。这位仙人正是紫阳真人张伯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20集中,他给了金圣娘娘一件满是毒刺的仙衣,唤作“五彩霞衣”,以此助她不至于被赛太岁玷污。
“棕衣苫体放云烟,足踏芒鞋罕见”,初看张真人的打扮,就是古代的行脚僧、云游的老道士形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让人联想到一蓑烟雨从容闲适的渔父。棕衣即用草或棕毛织成“雨衣”,身上披着,下面穿着,头上戴着斗笠,就可走遍大江南北。穿着棕衣的张真人,一看就是行脚天下的,只要有一股求道的坚定决心,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过上一生。
桐柏宫
史实上的张真人,宋朝人,名头很响,写了本很了不得的《悟真篇》,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为古代中国早期四大内丹术专著,却没有这么潇洒。 南宋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创立中国道教南宗后,张伯端奉为中国道教南宗始祖,自此变成了“富在深山远远亲”的香饽饽,籍贯素有争议。查核张伯端悟真篇的两篇自序,前序称“天台张伯端平叔序”,后序则称“张伯端平叔叙”,又《悟真篇·石桥歌》首句即为“吾家本住石桥北”,一个“本”字道破天机,祖籍天台应是无误了。
桐柏宫中的紫阳真人像
张伯端天资惊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学贯古今中外,精通刑法、书算、医术等杂学,可惜没有考试运,屡试不第。纵然他日后会成为“真人”,可眼下还需祭五脏腑,要食人间烟火,只得屈就台州府打“临工”,当个刀笔吏之类的,就是所谓衙门判案的师爷。 光阴如梭,一眨眼四十载岁月蹉跎,张伯端已是个须发灰白的老夫子了。他离开官场,看破红尘潜心修道还有一段故事。有记载说因为有人开玩笑把他喜欢吃的鱼藏在梁上,他怀疑是婢女偷吃。那婢女是个烈性的,受不得这等冤屈,就自缢了。过了一段时间,烂鱼从梁上掉了下来,如当头棒喝,如醍醐灌顶,他一瞬间悟了。
这几十年的荒唐事如蹁跹光影自眼前一掠而过,贫苦百姓的挣扎啼哭,官场的蝇营狗苟、黑暗与倾轧…… 悲天悯世的情怀奔流胸臆间,他突然累了倦了,挥毫写下一首诗:
刀笔随身四十年,是是非非万万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随即掷笔,烧掉了桌上的案卷,与昔日决绝地一刀两断。张伯端因此严重触犯了大宋刑律,被追究刑事责任,发配岭南充军。好在行动尚算自由,他随遇而安地开始了云游生活。
至于求仙问道,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行走到了桂林时,他遇到了好老乡,当朝龙图阁大学士陆诜。陆学士很欣赏他的才学,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了幕僚。跟着陆诜,先后到了陕西延安、甘肃天水、成都等地,闲暇之余,研读丹书。 刚到成都这一年,张伯端又有奇遇。他游青城山归来,在郊外天回寺留宿,遇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从凡尘俗人上升为仙泽氤氲的真人了。从此,张伯端改名张用成,号紫阳。 此时,张伯端已经八十六岁了。
陆诜死后,张伯端失了庇护,回到临海老家,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打坐修道若有所得。其后,他再次出山,到陕西紫阳县紫阳洞修炼一段时日又回来,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逐渐成就个人的“金丹大道”。 91岁那年,张伯端在天台桐柏宫完成了《悟真篇》的创作,成为道教南宗的创始人,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高地位。他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桐柏宫内现今还有座紫阳真人像,临海紫阳街的街名也是为了纪念他而来,街上还留有紫阳真人故居。
紫阳街
《悟真篇》一书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理论精华,以诗词曲等载体阐述内丹之学,成为道教南宗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之一。 有学者考据《西游记》中直接引用了十余首他的诗词,不少还出自悟空之口。如第14回“心猿归正”的一开篇就是他的七古《即心即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第36回“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孙悟空对月作诗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用的是张伯端《悟真篇》中的绝句,只是最后一句原文作“炼成温养自烹煎”。
参考资料:《张伯端:一代宗师写传奇》、《西游记中破坏人家“性福”的高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