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蚯蚓 > 蚯蚓的形状 > 正文 > 正文

94分爆款团队又出新作,连夜码字吐血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4/9 16:08:15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m.39.net/disease/a_5629059.html

米粒妈

最近忙着出差和大乔乔溯源、探厂、筹备直播,有阵子没给大家推荐大语文纪录片了。

因为这类的文章,写起来实在是太花费精力了。

不仅要大量筛选片子,必须优中选优,找到既有趣又有内涵的纪录片才能推荐给大家,还要变着法的安利给姐妹们。

就为了能让大家从一篇文章中极尽可能地感受到纪录片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有的片段米粒妈要反复看上好几遍,才能截取到一张精彩的截图或是动图。

但是这一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产生了“必须排除万难,赶快抽时间推荐给大家”的想法。

最大的底气,就是来自制作班底的质量保证。

高分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系列都看过了吧!米粒妈之前推荐过的,谁还放在收藏夹里吃灰呢?

这个制作出豆瓣评分高达9.4的纪录片团队,如今又整新活儿了!

他们这次为我们呈现的还是与书籍有关,《穿越时空的古籍》。

看名字就知道,制作团队居然把镜头对准了让大众望而却步的古籍。

不过别担心,别一听到古籍就头大,这绝不是一部枯燥生涩的科普片!

为了让这个题材更加贴近观众,尤其是孩子们,导演团队也是“煞费苦心”,分别以9个单元集的形式,分不同的主题,为我们展示了古籍穿越而来的意义。

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吃喝切入,再到《山海经》里的上古神兽,从家谱档案再说到文物修复的重要性。

让我们在轻松有趣的内容中了解到,原来古籍高冷的面具下,也有如此鲜活动人的故事。

每集只有14分钟,用来下饭再好不过了。

而说起“下饭”,第一集的内容尤其适合!

其实米粒妈在给大家安利《超简中国史·宋》的时候就说过,宋代是最适合现代人穿越的朝代。

那个时候的衣衫华美,色彩也不艳俗,经济繁荣,女性也可以出门工作,婚恋自由,只要两情相悦,世俗不会有任何偏见。

最主要的是,在吃的方面,奶茶、点心、火锅一个不差,甚至还有外卖!

宋代的烹饪方式、饮食习惯和食材,其实和今天很相似了。从古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已经有很多吃客老饕,把菜谱写在了自己的笔记里。

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发明过很多美味菜谱,比如烤羊蝎子。

就像他笔下写的那样,宋人奉行“人间有味是清欢”。

有心人从古籍中考据、反复试验,至今已经复原了70多道菜品。当这些佳肴被复刻、端上餐桌,我们也会从中感受到古人的风雅和当年的烟火人间。

宋代人最喜食蟹,苏东坡喜欢的是糟蟹,宋高宗爱吃的是洗手蟹。

就像我们如今所说,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游出南京,当年也没有一只螃蟹,能逃离宋人的口腹。

不同于如今螃蟹的黄金搭档姜醋、黄酒,千年前的宋人,独爱橙子与蟹的奇妙搭配,诗中记载“菊报酒初熟,橙催蟹又肥”、“时哉一昏醉,新橙宜蟹螯”。

纪录片中复原的,是一道非常有想象力的“蟹酿橙”。

将一颗黄熟大橙子切去顶盖,用勺子挖出果肉,做成中空的橙瓮。

螃蟹上大火蒸八分钟,拆出蟹肉、蟹黄,浇入黄酒、醋、橙汁和少许水,拌匀成馅料。

然后酿入橙瓮,上蒸锅蒸五分钟左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蟹酿橙大功告成。

宋代人在给食物命名上也十分风雅。

富含油脂芳香的紫苏籽,酸酸咸咸的梅卤,拌上清甜可口的雪梨、橙子和白石榴籽,就成了酸爽开胃的水果沙拉——“春兰秋菊”。

名字自带山林清香的“满山香”,其实就是一道水煮青菜。

诗情画意的“碧涧羹”,原来是简简单单的水芹菜羹。

想必这些应该就是当年的网红营销巅峰了。

给大家提个醒,千万别在饿肚子的时候看这部片子!大半夜写到这里,馋得米粒妈直流口水,体验感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山海经》是中华神话传说的起源,也是集地理、历史、天文等等知识于大成的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它是无数人的神话启蒙,是连鲁迅都要念念不忘的“三哼经”。

书里面的奇珍异兽、荒诞不经、光怪陆离的奇幻故事,是那个大脑没有被现代科学所“统治”的年代的产物,给了我们另外一种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途径。

而这也给了艺术家们无限的灵感。热衷重塑神怪形象,诠释荒诞故事的鬼才画手撒旦君就是其中一位。

在他眼中,《山海经》是属于古人的浪漫,很多“神奇动物”的诞生,就像神在玩拼图游戏。

这里的小动画太可爱了!

从古人的脑洞中汲取灵感,再加上现代人的想象,就会碰撞出非常有趣的火花。

比如,一个热血的无头巨人,刑天。

他与黄帝争夺神位失败,被黄帝砍去头颅,而后,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不屈的精神改变了刑天的身体形态,变成了一个新的生物。

无头的巨人,就这样独自挥舞着斧头,无休止地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

古人笔下粗线条、粗轮廓的刑天,总以稚气、拙朴的形象示人,但在撒旦君的笔下,这个巨人手握青铜巨斧,如末日英雄一般,从《山海经》中呼啸着穿越而来。

除了《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越来越多的神怪形象,在他的手中重生。

唐代古籍《酉阳杂俎》中,记载过这样一种神奇生物“飞头獠子”:

岭南溪洞中,月影之下,柳梢之上,惊现一个面目狰狞、齐颈而断的头颅。它扇动双翼,或腾空而起,或掠地疾飞,在河边泥沼处胡乱吞食着螃蟹和蚯蚓。

黎明之前,它才匆忙归位,落回熟睡的主人身体上。主人一觉醒来只以为自己做了个梦,却凭空有了饱腹感。

撒旦君的描摹,带我们穿越回了古人的脑洞,感受着他们异想中的神奇世界。

在这些古籍中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其实就暗含着与今日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曾在《光绪定海乡土教科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馀若石首鱼之膘,可佐胶馔……”再翻阅聂璜的《海错图》时,他突然发现书中的“石首鱼”其实就是老家舟山最常见的黄鱼,而自己的父辈们过去正是一直沿用这种古时候的制胶法。

“其实古籍不就是前人和当代人的连接?聂璜绝对不会想到,一个当代的年轻人,因为他画了石首鱼,才看懂了清代的乡土课本,知道父亲那一代大人是用黄鱼的鳔做胶水。

如果我爷爷还在,真想拿着那本乡土课本跟他聊聊他的儿时:他有没有去过周围的小岛,去定海城是走路还是坐船,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有什么样的鱼灯。是不是用黄鱼做的胶水粘过玩具……”

除了复刻古代佳肴和重现上古神兽的匠人们,还有人致力于敦煌残卷缀合。

这是一项非常枯燥又冷门的工作,他们要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里的7万多篇残片中,靠肉眼辨别,靠经验拼接,只为了将流散在世界各地、散落碎裂的敦煌残片重新拼接,成为可供阅读和研究的文献。

正因为他们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冷板凳,才让成千上万的古籍残片破镜重圆,为华夏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持。

这部纪录片除了向我们展现了古人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更让米粒妈感动的,是这些古籍背后默默努力的每一个人。

他们,把自己活成了连接古今的一道桥。

正是各个年代的匠人匠心不断传承,才有我们五千年绵延未绝的文明。

知来路,方知去处。

古籍,从来不是冰冷的,只有尽力从古籍里寻找线索,才能准确地感受和传达古人的奇思妙想。

对孩子来说,古籍本身也许是晦涩的,而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团队采用了大量的动画片段,用轻松幽默的文字,大大降低了对古籍了解的门槛。

让更多的孩子们也能了解到我们传承几千年的璀璨文化,而在他们心里播下的文明种子,终会在某天蓬勃生发。

作者简介:

米粒妈爱分享(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cz/12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蚯蚓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