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蚯蚓 > 蚯蚓的形状 > 正文 > 正文

相信ldquo生活要有另外一种样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3 14:41:05
橘子:周末好,又到咱们的“美好生活”专栏时间。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看得我羡慕得直流“口水”的故事。你说,生活,怎么可以这样美好?说起来,这也是一个“换个地方、换种人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前段时间咱们还看过一个。一对魔都白领夫妻,蛙哥和蛙嫂和他们的孩子,跑到新西兰换了种活法。他们从01年开始准备,到16年卖掉上海的房子,带着老人和孩子,买下新西兰一座偏僻山谷里的农庄,做起了真正的农夫…许多人奋斗一生,只为追求财务自由,而在蛙哥眼里,他移民新西兰,却是为了追求人生自由。蛙哥说,他们想实践一种"有机"…"有氧"..."有趣"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蛙哥表示:“那种脚踏实地,我这个魔都孩子从未体验过”……作为一个在魔都长大的石库门孩子我对土地一直是无感的等长大后踏上社会对土地的概念也就化为房价每平方多少万那个逐年爆涨的抽象数字唯有此刻站在南半球这片洒过自己汗水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才真实感受到它的存在……然而,这份对土地的尊敬在滚滚红尘中哪有那么容易实现那些高楼大厦如虚幻泡影...像我这样的处女座蛙嫂总说我有精神洁癖既然有些票不能用手来选我们就用脚来投嘛有些理想这里不能实现那就挪个地方去追梦呗理想主义者的一时冲动说不定却是最正确的抉择——摘自牛蛙家的公号“夏尔风之谷”“换个地方、换种人生”,咱们都有这个梦想。不过这个新西兰版本,难度有点高。今天,咱们花友的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同样美好,不过可行性好像增加了不少(相比之下)。花友

可一敏夫一家三口在成都生活,他们想办法在城郊营造了一个平米的“世外桃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跟着作者极有人情味的讲述,我么一起来看看吧…感谢,

可一敏!本文由花友

可一敏发布在小花生写作计划-1-生活要有另外一种样子…我和老公是四川人,在成都工作,回老家绵阳乡下大概车程两个半小时,算是蛮近的。我俩是高中同学,都喜欢自驾旅行,到处看看。还没生孩子的时候,两个人基本每个月都会自驾出去一次。最长最远的一次自驾旅行是去西藏,川藏线进,青藏线出,一共0天。有了孩子,我们也经常开车在城市周边景点逛,国庆的时候会走远一点。大多时候我们会选择去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所到之处是森林、草原、湖泊、大海、沙漠…是的,我们喜欢大自然多过城市。过去几年,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我们一直待在成都,直到两年前我爸退休,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父母的老年生活怎么安顿成了问题,他们总想在老家做点儿什么,另一方面我一直有个自然田园梦,孩子受我们的影响也很爱亲近大自然。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了:改造老家平米的农田吧!先说说我的田园梦,我是个园艺爱好者、植物爱好者,10年前看到了一个庄园打造的帖子,我就开始“做梦”了。之后和老公读《周末田舍生活》,看电影《小森林》,我们觉得生活应该有另外一种样子,或许我可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小森林》电影截图不过,我总是想得多,做得少,还好有老公。慢慢地,老公开始给父母”洗脑“,“怂恿”他们进行田园改造。因为父亲本来也是爱折腾的人,加上小孩子在一旁鼓励,全家总动员打造平花园就这样开始了。女儿在修剪花枝这块土地,原本是干嘛的呢?是平时老两口用来种点儿小菜自己吃吃的。我的父母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一代,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种地、养家畜,即使生活条件再好,也偏爱自己地里长出来的菜和自己家养的鸡。每到有亲朋好友到家做客,最自豪的就是介绍满满一桌菜,哪些是自己种的,哪些是自家养的。我们每次回城里也会带上些。但总归吃的不多,土地利用率也不是很高。要是都种成花,可就不一样了。老人和邻里刚开始并不能完全理解,毕竟菜能吃,花不能,最后折中的方案是,留下部分种菜。不知道“花园”当时在爸妈心里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也许是乡镇上的花园茶馆,也可能是农家乐…不管如何,造花园的项目“立项”了,各有各的分工。出资人、设计师(动嘴不动手的)、执行人,每个人有自己的角色,根据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作用,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最后是否会实现嘛,就不一定了。最初的灵魂设计图是这样的,挺粗糙…孩子也表达了对花园的期待,我们都一一记下:要有小木屋、昆虫屋、吊床、沙坑,最好再设计一些微缩景观…总之各种想法,各种规划。为了建木房子,我们收集图片,画设计图,做模型,开大家庭会议一起讨论选哪种木材,各自的优缺点。再给起个名儿吧!一家人一直没达成一致,就先用上女儿的小名小溪:西(溪)的园。好,正式开工啦!建园过程中,经常会有争执,比如年轻人想要草坪,老人觉得麦冬好;老人爱菊,一种就是满园满园,年轻人觉得没有景致……有分歧是自然的,最后总能找到平衡,用双方都认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花园建设过程中的另一个收获,三代人的交流多了。第一年我们着力打造花园骨架。花园最先确定的基建是小鱼池,旁边有一个小鱼塘,互相照应,一边逗鱼一边钓鱼。鱼池里的石头都是爸妈亲手从河边捡的,一袋一袋,骑着电瓶车拉回来,再一个一个摆放进去。花园里的材料一般都来自身边,一是方便,二是省钱,自家的花园总会带着些地方的气质,像是一种“方言”。然后设计花园小路,轮胎加碎石子的花园小路,是我们的独创。石子也来自于附近的河。围栏用什么材质呢?更换过两次,现在已经开始用上第三种材质了。第一种是竹块,竹子是自家山里砍的,可惜稳固性不够;第二种木条,是自家老木头改的,自然风很好,但高度不够;近期实在想弄高一些,也不想老人太折腾,就买了现成的荷兰网围上。我爸对葡萄架一直心怀向往,那就搭一个吧。第二年,开始填充空荡荡的花园了!鱼池、小路、廊架、围栏是花园的骨架,那植物就是花园的血和肉。花园不是山野荒林,我们种花种树是为了享受园艺乐趣,是想和植物和谐相处。因为地处乡下,周围没有园林产业,买植物不方便。花苗可以网上买或者自己育苗,但树不行,选择很小。目前种下的是爸在附近搜罗回来的,桂花树、玉兰、腊梅、桃树、银杏等。种多肉的树桩,是父亲散步时搜罗回来,再自己凿出坑。现在主要观察各种植物的适应情况。后期在植物搭配方面,还要加强。整个过程里,我们都是花园的设计师,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去实现。-2-花鸟虫草,万物生长…回想刚工作的那几年,我们一年也不回老家几次。但自从有了花园,周末的我们常常待在老家,小孩每到周末就会说"要回老家西平"。在老人的精心打理下,我们的花园已经成了我们“逃离”都市的世外桃源…父亲的葡萄廊架,肉眼可见地慢慢丰满。母亲种的蔬菜瓜果,也熟了。老公要的草坪,时不时自己动手修剪几下。今年春天的时候,播种的季节,我们还一起种了些向日葵种子,好久好久没发芽,然后补种好几次都失败。最终破案,是被鼹鼠或者麻雀给偷吃了。后来父亲再种了一次,终于顺利发芽,6月开成了”大饼“。初夏,满眼都是月季。我的月季走廊,也实现了。精心照料一番后,一年多的时间就开得满满的。从里面走个来回,看到花团锦簇的样子,心情立马不一样了。月季谢后,是绣球。花园里开得多开得好还有细叶美女樱。好多人说它是露天开花神器,果然如此,早就泛出花篮了……瞧瞧孩子最爱的多肉,我们还划了两小块种了一个小景,多肉是组盆的好朋友。可可爱爱的。来个造型大赏吧!树桩上的多肉,鞋子里的多肉,轮胎里的多肉…孩子最爱的还有秋千…-3-人,才是花园的灵魂…每次回到老家,车刚停,孩子就往花园跑。我和老公必然也是先到花园里巡视一圈,看看最近开着什么花,上回种下去的苗是否长得好,鱼池里的鱼怎么样了。家里来客人,亲戚朋友到访,会在花园里坐一坐,逛一逛。大家也喜欢评论或者建议一番,“要种点儿果树”,“可以种点儿海棠”,“桂花树好!”,“腊梅香得很的!”还挺热闹,大家对这个花园有期待。冬天,鱼塘会放水抓鱼,简直是年度盛事。亲朋好友有空的会一起来观摩,乡里乡邻也会来搭个手,女儿也积极加入。抓起来的鱼可以马上在花园里烤,也可以煮一大锅酸菜鱼,酸菜也是自己家的大泡菜坛里捞的。鱼会卖一部分,给乡亲送一些,剩下的再做成腌鱼。还记得我们一家三口的第一次露营就是在这座花园里。搭帐篷的时候很兴奋,睡觉的时候又有些害怕。可惜盼望的星空没有,半夜还被雨淋醒。哈哈!作为吃货,我们还喜欢在廊架下烤肉、火锅。天气好的时候,再叫上些朋友,来一次烧烤派对。我们的花园,角落里还种着一棵特别的树哦,一棵小银杏树。这棵树是在孩子1岁时候种下的,之前还没有花园,现在已经在花园里给了它一个专门的位置。每年孩子生日,我们就会和这棵树合影,成为了一种仪式。这棵树是给孩子小礼物,树每年在长大长高,就像现在不断成长的她。也许以后有一天,我们不在了,但树还可以一直在,那时候,树能替我们继续陪她。(树要一直好好的啊!)在花园里过生日当然是全家的聚会。女儿会邀请她的好朋友们,我会在植物架上装上小气球,撑一把遮阳伞,弄点儿彩带,和绿植花草交相辉映。孩子呼吸的空气都带着泥土的味道,所到之处嗅到的还有花儿的香味。在花园里过生日,孩子笑得甜甜的,我也忙得甜甜的。孩子现在6岁,好奇心特别大,在绘本上看到动物、植物也会想去周围找,各种昆虫啊、花啊草啊,总想着亲眼看看,亲手摸摸,还徒手抓蚯蚓…每次见她在乡下田野间放肆的跑,就感叹童年真好。草坪有点儿样子后,我会和父母坐在花园里喝喝茶、聊聊天(玩手机?),孩子就在周围打闹。现在,花园对我们的意义已经不再只是“花园”。如果没有花园,小孩会不会这样惦记老家?我们会不会经常回老家?这座花园是我们三代人的小小心愿,我们一起畅想、一起耕耘、一起成长。花园里每一朵花的灿烂,都来自爸爸和妈妈的精心呵护!越是灿烂,越是辛劳;也如我们,越是幸福,越是牵挂。有时候我会想,父母对花园的照顾大概寄托着对我们的想念。我也已为人母,能够理解那种心情。花园在我们三代人之间建立起另外一种连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心动了么???????

关于“人生换轨、生活转换”

欢迎你来小花生社区

我们一起发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相关阅读:

母子俩6日行:安静,不冷,阳光灿烂,这也许是冬天亲子游最适合的目的地

卖掉上海的房,我们在新西兰买下一座农场,开始养鸡、喂羊、耕田、种菜

这对“老外”夫妇带着三个孩子定居上海80平米老房里,14年来过着最省钱的生活

点个在看,一起打造美好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cz/9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蚯蚓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