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蚯蚓 > 蚯蚓的繁衍 > 正文 > 正文

利用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技术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2/27 18:05:14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5/133267.html

  ?点击上方蓝色字,即刻   泥鳅味美肉嫩,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在我国民间早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来,随着泥鳅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养殖效益非常显著。而食用菌也是人们餐桌上喜食可口的健康食品,在我省豫北沿黄地区载培食用菌致富和利用稻田养殖泥鳅已初具规模。发展种养结合是生态农业的趋势之一,所以我们积极探索利用废菌棒培育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技术,这项技术是综合生态养殖新技术,它既能提高泥鳅品质,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渔药用量,还能提高水稻品质,实现双赢。现就我们在原阳县官厂乡开展的利用废菌棒培育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田地的准备

  1.稻田准备

  稻田选择面积为m2~m2,离水源近,水质良好,还要保证大旱不涸、大雨不涝、进排水方便、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稻田。田中间为稻田种植区,水深px~px,另设环槽和鱼沟,深px~0px。因泥鳅有逆水游动的特性,非常善逃,所以在生产中,除在进、排水口做好防逃网外,还要用钢筋或竹竿整田搭架设置网目稍大一点防护网,既能有效防止天敌的入侵,又不影响水稻花期受粉。每年的3月份左右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清田方法,先将田水排干,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70kg/亩~kg/亩(加水溶化,趁热全池泼洒)。当环槽、鱼沟注水水深px~px时,用生石灰75kg/亩~kg/亩(加水溶化,趁热全池泼洒)对池水进行消毒。清田消毒后,在槽沟和稻田内均匀撒上有机肥,铺px~px厚的有机肥,再铺px~px壤土,有机肥一定要暴晒和无害化处理后使用。5天~7天后,等有机肥发酵产生多种微生物和浮游动物虫卵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一定要过滤,水质良好。有条件的也可在稻田内投放少量的田螺,用其改善水体环境。

  2.蚯池准备

  要选择在稻田附近的空地上或较宽的田埂上,并有树林或树木为其遮阴避光。最好是南北走向,宽1.5m左右,长8m~10m。蚯蚓池要整体下挖0px~px,用黑色不透光塑料布铺底后。把采购的食用菌废棒逐个轻轻散开,均匀地铺在蚯蚓池内,注意此操作不能伤害到废菌棒中的蚯蚓。视废菌棒料的潮湿度及时洒水增潮,使废棒菌料中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以利于蚯蚓的繁殖和生长。因蚯蚓怕光喜阴、喜湿,除用树木遮阴避光外,还要在蚯蚓池上方用竹竿搭架铺黑色不透光塑料布建避光棚,为其避光。

二、苗种选择

  1.稻种选择

  选择适宜沿黄地区生长的矮杆、抗病能力强、生长期较长的晚熟品种水稻作为稻田的种植品种。

  2.鳅苗放养

  鳅苗可选择有良好信誉的正规良种场繁育的泥鳅苗,放养泥鳅的规格为px以上,要求行动活泼、体质健壮、大小均匀、无伤无病无畸形。放养时间一般为水稻插秧后10天左右,待返青生长时,这时将喂饱的泥鳅放到稻田沟槽池中,饱食下田,可提高其抗病能力和成活率。每m2水面放养量为0.85万尾~1.0万尾。放养前将鳅苗用3%~4%食盐水浸泡5分钟~10分钟消毒,以杀灭其体表的寄生虫和预防水霉病的发生。鳅苗下池5天后,每天泼洒的豆浆用量可增加至每m2水面0.75kg(大豆)左右,分两次泼洒,时间为上午9时、下午4时各1次。10天后,视其摄食情况递减投喂量。并逐步配合投喂规格较小的蚯蚓,以驯化泥鳅摄食习惯。还可在稻田内鱼沟旁设置5个~6个诱虫灯,为泥鳅提供昆虫饵料。

  3.蚯种准备

  蚯蚓池要早于泥鳅投放前15天左右使用。如发现废菌棒料中蚯蚓数量较少时可采集野外蚯蚓充实到蚯蚓池中,以增加蚯蚓繁育能力,保证蚯蚓产量。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4天就可产卵,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条亲蚯蚓每年可产条~条小蚯蚓。加上蚯蚓非常喜食废菌棒内的肥料,其生长和繁殖速度特别快。大概8天~10天,蚯蚓池每平方米可产1.5kg左右的蚯蚓,蚯蚓长到px~px时可投喂泥鳅。一般5亩稻田池配2个蚯蚓池,可基本满足泥鳅的摄食量。蚯蚓收捕方法,可实行轮捕法,以保证蚯蚓供应的连续性。先从蚓池一头开始抓捕,根据蚯蚓密度及投喂量把蚯蚓和菌料土一起取出,放在塑料布上面,在阳光照射下,蚯蚓就会向下钻,再取上面的菌料土,让其继续下钻,直到大部分蚯蚓都钻到塑料布上。可连部分菌料土和蚯蚓一起投喂泥鳅(规格稍大的蚯蚓要把蚯蚓剪成段再进行投喂),泥鳅把蚯蚓摄食掉,剩余的料土可做为有机肥为稻田追肥。菌料发酵土和蚯蚓的排泄物是较好的有机肥,可为水稻生长提供很好的肥料。

三、水质管理

  田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px~px为宜,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因前期天气温度较低,要定期测定水温,观察和检测水中的溶氧和pH值,因有机肥发酵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注入适量的新水进行调节,注水时最好采用明渠注入,让其充分曝气、增氧、增温。水稻生长会吸附积累在植物根系表面的污染物,可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田螺和泥鳅摄食田水中的稻花和残枝烂叶,从而对水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四、饲养与日常管理

  1.饵料投喂

  泥鳅的饵料构成与水温有关,泥鳅通常在水温15℃时开始摄食,若此时开始投喂蚯蚓,要投喂规格较小的丝蚯蚓,日投喂1次,时间为下午16:00,摄食量为鱼体重的3%。前期鳅苗时要适量搭配投喂一些辅料,如鱼粉、蚕蛹、猪血(粉)等动物性饵料,将饵料和蚯蚓均匀地撒在水稻种植区和槽沟内,以后逐渐将饵料和蚯蚓投放在槽沟内的固定位置,让泥鳅养成在槽沟内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以利于观察、了解它们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以投喂蚯蚓为主,每天投喂1次,将规格稍大的蚯蚓要剪成段进行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2%左右。因为此时有机肥发酵会增加田水中养分,培养出大量的浮游生物和虫卵,可给泥鳅提供既营养又健康的饵料。泥鳅在稻田种植区活动时摄食水稻根部的虫卵和掉落到水面的成虫、稻花,对稻田进行除草保肥、生态灭虫进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因蚯蚓(干物)含丰富氨基酸、微量元素,粗蛋白含量达66%左右,泥鳅非常喜食,通过泥鳅摄食蚯蚓,能使泥鳅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有较大提高。还可提高泥鳅免疫力,增加其抗病害能力。以形成废菌料养蚯蚓,蚯蚓养泥鳅,泥鳅肥稻田的良性生物循环体系。

  2.日常管理

  日常做好巡田工作。每天坚持早、中、晚巡田3次,泥鳅不喜强光,喜在水稻下栖息,要密切注意田水的水质变化,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如发现浮头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注入新水占田水1/5左右,加注时最好采用明渠注水,让其充分曝气、增温、增氧,以增加田水的溶氧量。仔细检查进、排水的防逃网和防护网有无破漏洞,发现漏洞及时修补,以防止泥鳅逃逸和天敌的侵入。

五、常见病防治

  1.疾病种类

  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引起的疾病。细菌感染引起的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

  2.防治措施

  鳅苗消毒,用3%食盐水浸洗5分钟~10分钟后分点投放田中。养殖过程中每隔1个月用生石灰水(干石灰2kg/亩)沿环沟泼洒,用于防治泥鳅疾病、寄生虫病。如车轮虫和舌杯虫,一有发生,可在稻田内泼洒0.5g/m3硫酸铜和0.2g/m3硫酸亚铁合剂进行防治。如果鳅体仅出现红斑点,可将癞蛤蟆切碎,放在入水口,随换新水一道流入田中,即可防治。

六、收获方法

  11月份左右,是秋高气爽鳅肥稻黄丰收季节,此时不但是稻子丰收的时候,也是泥鳅营养价值最高的时候,为收稻捕鳅的良机。

  1.水稻收获

  在米粒失水硬化、变透明化的完熟期及时收获。

  2.泥鳅捕捞

  泥鳅捞捕以水稻收割后为宜,水温20℃时,在进水口的地方,铺上网具,利用泥鳅有逆水特性,从进水口放水,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捞泥鳅,还可以采取饵料诱捕或放干槽沟水的方法起捕泥鳅。此时要顺便把田螺捡拾好,一起存放或销售。

七、讨论

  利用食用菌废棒养殖蚯蚓,再用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既能充分利用稻田的生产潜力,又能利用养过蚯蚓的菌棒料土为稻田施肥。起到既节约饲料、肥料和农药,又可减轻水体的富养化程度,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水稻的质量。利用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技术,是充分利用生物间相克相生的食物链原理,变废为宝,良性循环,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生产出了绿色农产品,又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新技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jg/621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蚯蚓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