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蚯蚓 > 蚯蚓的形状 > 正文 > 正文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李调元丨他既是大学者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4/14 12:19:19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6月5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最终确定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按年代排序)10位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作为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李调元此次能够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教授王川认为是综合考虑的结果:“就整个清朝文化史而言,李调元是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就四川历史而言,李调元是里程碑式代表人物之一。说起他,我们给他文献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曲艺家、美食家等多个头衔都不为过。”

李调元

李调元是清代学者的杰出代表,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才子的典范。他少有‘神童’之誉,在近70岁的人生之中写了多本书,涉及到很多个领域,比如文学、诗学、艺术学、文艺理论、文献学等。他还广泛采集了相关的数据,编成大型丛书《函海》、《续函海》,造万卷楼,藏书10万件。

“李调元对于我们四川文化的推动,尤其对蜀学的振衰复兴,居功至伟,可谓推动了四川文化的整体繁荣,对我们四川文化作用很大。他还组织川剧伶班,着力扶持、大力推动川剧的兴起,融入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编撰了第一部川菜菜谱,为本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王川用一句话评价李调元:“整理蜀学文献、振兴乡邦文化。”

一门四进士,两院三翰林

在四川罗江县,清代才子李调元家族“一门四进士,两院三翰林”的美谈几乎家喻户晓。清乾隆七年(年),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考中进士,其后李调元及其两个堂弟李鼎元和李骥元也考中进士,且三弟兄均入翰林。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李调元,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至今,在其故乡德阳、罗江等地,依然流传着不少李调元对对子的传奇故事。

李调元早年受业于涪江书院,“州院试俱第一”。乾隆二十四年(年)乡试,提学使“奇其文……拔第一”,后就读于锦江书院,与崇庆何希颜、成都张鹤林、内江姜尔常、中江孟鹭洲、汉州张云谷六人,时称“锦江六杰”。在清代四川文坛,李调元与遂宁张问陶、丹棱彭端淑合称“清代巴蜀三大才子”。

王川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一辈子的经历发现,李调元的前半生比较顺。“因为家学渊源,他很小就受到了不错的教育,而且在二十八、九岁就中了进士,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乾隆二十八年(年)进士及第,李调元被钦点为翰林庶吉士,授予吏部文选司主事,之后还担任过广东乡试副考官、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

因为办事刚正,李调元被人称为“铁员外”。“李调元是一个正直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职期间,心系苍生,积极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如他到广东任学政二年,在任期间设立书院,注重培育人才,推动了粤省教育的发展,当地好学蔚然成风,非常了不起。现在在广州市、电白县等地,还有关于李调元的传说。人们对他的怀念,也体现了他一个教育家的本色。”

保存蜀学文献、重振巴蜀文明

不过,李调元的从政为官之路并不是畅通无阻的。“49岁,由于遭到奸臣陷害,李调元被定罪发配新疆伊犁。”幸好有直隶总督袁守侗及时相助,以李母年老需赡养为由,代为申冤,朝廷才准许李调元缴纳万两白银赎罪,押到涿州(今河北涿县),即释放回乡。

回到四川的李调元,清楚地看到了清朝官场的腐败。“他回来以后就集中精力搞了21年的文化。”如通过早年在京为官期间,参与了乾隆朝《四库全书》的编纂,收集了大量抄本为例,李调元以一己之力,编写了大型文献总集《函海》和续本《续函海》。“函海,出自《汉书》‘函之如海’,寓意他收集尽可能多的四川文献,这对于保存蜀学文献、重振巴蜀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王川说。

李调元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按照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统计,一共种。撰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蠢翁词》等文学作品,《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赋话》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而且,他自幼爱好读书,且涉猎范围极广。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览。他利用在吏部任职的机会,饱读大内典籍、御库秘本,勤奋披阅、抄录,“于是内府秘藏,几乎家有其书矣”。在任职京师或奉旨外巡期间,虽不能埋头读书,但在“公余之暇,犹手不释卷”。

罢官回家的李调元,还在罗江县南村修建了“万卷楼”——一座藏书十万卷的庞大书库,被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可与浙江天一阁媲美。而万卷楼的宝贵藏书,正是李调元和其父李化楠两代人不辞辛劳、辗转求购的成果。父子两人均爱书成癖,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往往不惜重金求购。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知县、知府时,遍购古今珍贵书籍,李调元从浙江省亲返川,将父亲所购书籍装船航行数千里运回老家入书库。受到父亲的影响,李调元在成年后,也将购买书籍作为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间“所得薪俸,悉以购书”。

遗憾的是,这座珍贵的藏书楼,于嘉庆五年(年)毁于一场人为的火灾。原来在嘉庆初,四川白莲教起事,各地警报频传,社会混乱。嘉庆五年(),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悲痛欲绝的李调元双手将书灰捧入绢袋,葬入黄土,取名“书冢”。此后,他一病不起,嘉庆八年(年)病逝,一代名儒从此陨落。

王川简介

王川,男,年出生,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狮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第五届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十一批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第十二批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届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等称号和荣誉,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cz/12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蚯蚓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