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蚯蚓 > 蚯蚓的繁衍 > 正文 > 正文

扎根农村贴近群众刘昌法松穷土拔穷根的蚯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3/17 20:39:06
白癜风的治疗偏方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199.html

多个日夜,80多万字的扶贫日志,30多个扶贫项目,多万扶贫资金,淄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昌法先后在博山区上小峰村、西沙井村,沂源县石柱村,淄川区东东峪村4个山区村担任“第一书记”,九年多时间里坚守初心、默默耕耘,最终帮上述各村摘掉了“穷帽子”。

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第一书记”刘昌法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01:41

俯首甘为孺子牛

“飞蝗”变“蚯蚓”

山村的清晨,太阳总是很懒散,阳光慢悠悠地爬上山头。从北京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回来不久的刘昌法,匆忙对付了几口早饭,看着手中皱巴巴不知被叠过多少次的纸条,他又动起了“脑筋。春天各色山花渐渐盛开,游客日渐增多,他得再多去转转,东东峪村酒坊一条街的建设进度得加快了。

一支签字笔、一张叠起来的纸、几百元钱和一沓便民联系卡,这些是刘昌法工作的“秘密武器”,每次出门都随身揣好,无一例外。

3月24日,走在村里的青石路上,刘昌法和农忙路过的村民热情地打着招呼,他们之间熟络得宛如一家人。九年来,在帮包扶贫的工作中,在村民的家长里短中,刘昌法已经把根深深地扎进了农村的泥土里。

“那会儿初到上小峰村时,村民们只知道上面下来个‘镀金’的干部,待几天就走了,便都私底下叫我‘飞蝗’。”面对老百姓的质疑,刘昌法并不辩解,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放下架子,铺下身子,想出法子,干出样子。

在驻博山区上小峰村的三年时间里,刘昌法搞调研、捋思路、求亲戚、托朋友、访部门、跑项目、拉资金,建设实施了拦河塘坝、道路硬化、照明设施、乡村旅游、环卫设施、环境综合整治等10余个惠民项目,改善村民生活,实现村民增收,拓宽了村庄的富裕路。“飞蝗”刘昌法也在任期将满时迎来了印有43位村民代表鲜红手印的挽留信,全体村民恳求上级把他们这位好书记留下来。

年5月16日,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刘昌法离开村民家时,村民拉着刘昌法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资料照片

“要想赢得群众认可,必须主动融入、真蹲实驻、带头苦干才行。”在多年做好驻村帮扶工作过程中,刘昌法总结出“走”“看”“说”三字经验,努力在融入农村、融入百姓上下工夫,用心用情用力,不断密切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和联系。

年5月16日,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与村民们在一起,刘昌法感觉自己与他们之间没有距离。资料照片

在后续的帮扶中,吃住不离村、早出伴晚归、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年7月30日,刘昌法来到淄川区东东峪村担任“第一书记”。从这天下午开始,他就装上一支签字笔、一叠联系卡、一张叠得手机壳能够盛下的小纸片,还有几百元钱,开始在这个村的走访工作。

从庄南到庄北,从村东到村西,凡是在家的农户,刘昌法一户一户拜访,仔仔细细地把情况记在纸片上、记在脑海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整理到工作日志上。在路上碰到坐在路边乘凉拉呱的大爷大娘时,他主动上前坐在石块上跟他们作自我介绍,向他们嘘寒问暖。遇到群众反映的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他单独记下来,待第二天反馈给村干部或与村干部直接到现场解决。

“在台风‘利奇马’的暴雨来临前,全村三百多户人家我粗略跑了一遍。当然,到现在还有不是很熟悉的户。”无论在哪个村子帮扶,刘昌法经常满身尘土、一脚泥,他说这才是一个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渐渐地,村民们把他比作蚯蚓:他就是这块贫困土地上的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啃掉了贫困的根。

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刘昌法和村民交流。资料照片

一枝一叶总关情

老百姓的“贴心人”

“东东峪村盛产杏子、柿子等林果,村民大多有酿酒的习惯,在充分利用泉水资源的基础上,打造酒坊一条街,支持村民酿酒卖酒。”路边的酒坊正在施工,刘昌法简单嘱咐了几句就继续在村中走访。临近中午,碰到村民杜元富时,两人紧握双手寒暄不停。

东东峪村叮咚小院精品民宿。

65岁的杜元富患有脑血栓和心脏病,每年仅用药花费就一万多块钱,刘昌法时常来探望。村里把他家靠路边的房子做了改造,让腿脚不便的他卖些烟酒糖茶补贴家用。去年八月,杜元富生病住院,刘昌法去看望并拿出自己的几百元钱留给他补身子。

“基层扶贫工作就得像走亲戚那样多往老乡家里跑,才能吃透村情,了解民生,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来到老乡家中,特别是到那些残疾人、老年人、困难户屋里之后,摸一摸他们睡觉的炕铺,掀一掀灶台上的锅盖已经成为了刘昌法的习惯性动作。

回想起之前驻村的一些人和事,刘昌法颇有感慨。

刚到博山区西沙井村不久,有群众在反映低保问题时提到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张大娘,此人患有脑血栓、老年痴呆症等病症,长期需要人照料。当刘昌法前去走访时很不凑巧,张大娘已被女儿接去临近的莱芜市老姑峪村的家里,他想都没想就步行几里路去了一趟,并给老人留下了元钱。“没想到,就这么一点小事,在全村广为传扬,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都对我表现出了最大的热情。”刘昌法说。

刘昌法一直在努力成为百姓的“贴心人”。要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与群众感情“十万八千里”的问题,要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全面分析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状况,把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真正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年7月,刘昌法刚到石柱村不久,在走访时,发现路边一堆鲜桃无人要,就问路边干活的老乡,原来是因为运输中路坑洼不平从三轮车上颠翻下来摔坏的。石柱村以种植桃和苹果为主,到鲜果成熟的季节,由于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运输全靠车推肩挑背扛,费时费力,磕了碰了的收购商就不要。这件事对刘昌法的刺激很大,于是他下定决心让村民走上硬化路。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他为石柱村先后硬化道路5条近4公里,让老百姓走上了平坦的水泥路。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刘昌法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经常性地深入群众、联系服务群众,一步一步成为百姓的“贴心人”。

沂源县石柱村,刘昌法看望贫困户程兴学。资料照片

咬定青山不放松

九载风雨固守初心

九载风雨兼程,九载用心帮扶,刘昌法扎根山村僻壤,情系贫困群众,在希望的田野上洒下汗水、付出心血、播种希望。

年,49岁的刘昌法接到驻村通知时在日记本中写到:“今天,是我人生之中的又一次重要选择。28年前,警校毕业我自愿报名到桓台工作,成为我踏进社会大门的第一次选择。在我接近知天命之年,面临提前离岗,又做出了人生后半段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我要到农村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点实际工作,即使干不了大事,至少也能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不枉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

在上小峰村时,刘昌法每次往返都要经过焦裕禄纪念馆,他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九年间,他带领四个村的多名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一个个贫困村成功脱帽变成富裕村,一个个落后村庄变成模范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九年如一日,带头苦干的他足迹遍及帮包村的家家户户、角角落落,10余本共80多万字的驻村日记写着民情、记着民意,条条是实事,桩桩涉民生,句句透真情。

东东峪村完善的配套设施也是它备受游客青睐的原因之一。

时光荏苒。年的春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已近花甲之年的刘昌法依然激情不减、动力十足,他动情地说:“我愿做一条蚯蚓,在贫瘠的泥土里耕耘,让这片土地肥沃起来,为百姓带来丰收的年景。我舍不得停下自己的脚步,只有留任、留任、再留任。”

在刘昌法深邃的眼眸中,泉水叮咚的东东峪并不是他工作的终点,而是一个迈向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孙良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uyina.com/lkjg/1122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蚯蚓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