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有一个尴尬的现状:野生动物大都是保护动物,但是野生动物损坏的庄稼却没有相关的补偿政策。
就拿野猪来说吧,野猪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之后,它们的数量在一些地区逐渐地增加,甚至一些地方到了“野猪为患”的地步,而野猪的破坏能力非常强,一小群野猪仅仅是一夜的时间就能将十几亩的庄稼破坏的面部全非,这大大降低了农村种田的积极性。
除了野猪,在我国还有一种农村地区常见且破坏力也很强的野生动物,许多地方称之为“猪回子”,它就是猪獾。猪獾与野猪一样都是我国三有保护动物,也是“打也不能打”的动物。那么,猪獾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如何防止它们糟蹋庄稼呢?
猪獾猪獾与黄鼠狼、蜜獾等动物一样都是鼬科下的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以及我国,在我国猪獾分布非常广,几乎大部分的省份内都有分布,尤其以南方的数量最多。(下图为鼬科家族)
不过,在我国还有一种与猪獾长相相近的鼬科动物,它们的相似度甚至达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它就是狗獾。狗獾与猪獾一样在我国都是全国性分布的野生动物,而且从整体上看,它们身上都有着白色的条纹。
再加上两种獾的习性也非常相似,所以对于破坏庄稼这件事,许多人会把它们当成一种动物,那就是“猪回子”。
但其实,如果仔细看一下,猪獾和狗獾差异还是很大的,首先,猪獾要比狗獾大很多,它有着平均50厘米的体长以及10公斤左右的体重,其次猪獾脖子周围的毛发是白色的,而狗獾脖子与背部毛发颜色是一样的。
最关键的是狗獾的鼻子是黑色的,像狗一样,而猪獾的鼻子是粉色的,像猪鼻子一样。
猪獾的习性
猪獾是一种高度穴居的动物,它两条前肢上分别有5个尖利的爪子,再加上类似于猪的鼻子,所以它挖洞的本身是非常强的。通常,猪獾会选择在荒丘、路旁、田埂等处挖掘洞穴,极少情况下会在树林中以树洞为家和岩洞为家。
猪獾是一种杂食性动物,许多人对它的影响是破坏庄稼的能手,其实比起野猪,猪獾对庄稼的破坏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在猪獾的食物构成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是肉食,这些肉食主要以昆虫、蚯蚓(猪鼻子能拱出土壤中的蚯蚓)、蛙类、蜥蜴、黄鳝等动物构成,素食比例占比较小,通常发生在秋季,它们会吃花生、玉米、大豆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这是因为在秋天,猪獾需要贴秋膘,为接下来漫长的冬季冬眠做准备,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猪獾也是高度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白天通常在洞穴里休息,到了晚上才外出觅食。
如何防止猪獾破坏庄稼?通过我们对猪獾食性的介绍,许多小伙伴对猪獾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它们的食性看,庄稼并不是它们的主食,只是这些庄稼成熟后,它们会采食一些而已。而且猪獾的主要食物中有昆虫,在田间,它们会大量地捕杀夜间落在庄稼上的害虫,所以这也算是功过相抵吧。
再加上,猪獾因为环境破坏、过度的捕杀已经由无危物种调整为低危,在我国更是被列入了三有动物名录之中,严禁个人私自捕杀,所以,对待田里猪獾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驱离为主。
想要让猪獾尽可能少地破坏庄稼,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下手:
第一:地方政策落实。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猪獾破坏庄稼早在年就在北京有了相关的补偿政策,而在许多地方政策也已经落地。所以对于那些猪獾分布数量较多的地区,农民朋友可以向当地的林业部门咨询一下是否有相关的补偿政策,如果没有可以提出建议,让当地的林业部分向上一级请示。
这样既保护了猪獾,又让农民的财产得到了保障。
第二:生态恢复要跟上。对于猪獾数量较多的地区,补偿政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是权宜之计。想要让猪獾尽可能少地破坏庄稼,还要从地区的野生生态恢复入手,因为猪獾的主要食物是肉食,正是因为这样的食物少了,它们的破坏才增加了。
所以,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也要跟上,这样才能让野生动物“搬家”。
第三:及时地发现田埂上的洞穴。猪獾的活动范围很小,通常是以洞穴为中心的几百米范围内,因此农田里的庄稼被破坏,猪獾的洞也在附近。虽然不能直接捕杀猪獾,但是可以用石头堵洞的方式来让猪獾“搬走”,这样反复几次后,猪獾就会离开这片农田了。
最后野生动物破坏庄稼固然可恨,但是归根结底,是人类数量膨胀侵占了它们的家园,它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如果将所有对人和财产有威胁的野生动物全部清理掉,那么自然生态也就会逐渐地崩塌,最终倒霉的还是人类自己。
况且像猪獾这类动物,其实主食并不是庄稼,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吃花生,没有看到它吃害虫,再加上它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所以,对于猪獾的问题,目前需要解决的除了相关的补偿政策,更重要的是野生环境的恢复,对于我们农民来说,对待猪獾也只能是以驱离为主了,切勿私自捕杀。